家住滸山街道的陳大爺今年七十出頭,是一位有20余年病史的高血壓患者。雖然長期服藥治療,但平日不太關注血壓控制情況。幾年前,陳大爺又被診斷出帕金森病,吃的藥就更多了。
今年夏天,陳大爺總覺得頭昏昏沉沉,躺著坐著時還好,但只要站著,尤其是剛站起來那一刻,頭暈得特別厲害,還出現眼前發黑的情況。剛開始,陳大爺以為是血壓高了,便自己加了降壓藥的劑量,但是頭暈的情況不僅遲遲不見好轉,甚至愈發明顯,好幾次都險些摔倒。
于是,陳大爺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了市中西醫結合醫療健康集團六院院區求助。接診的是神經內科的徐迪榮副主任醫師。在了解陳大爺的癥狀和用藥史后,徐醫生為其進行了“臥立位血壓監測”,發現陳大爺平臥時血壓為129/72mmHg,但起立后的即刻血壓卻降到了89/59mmHg。徐醫生在排除腦血管疾病和貧血后,判斷陳大爺頭暈的源頭來自于帕金森病。
“應該是帕金森病引起的體位性低血壓!毙灬t生介紹,帕金森疾病進展本身可能逐漸出現體位性低血壓,同時也受到抗帕金森病藥物的影響。當人體由臥位或坐位變為站立位時,靜脈血會積聚在下肢、內臟的靜脈系統,導致回心血量減少,從而引起短暫性的血壓降低。而帕金森病作為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常常伴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反射能力減弱,因而不能充分使回心血量增加,進而引發體位性低血壓。
據了解,體位性低血壓是帕金森病常見的非運動癥狀之一,有50%-70%的患者會出現該癥狀。為此,徐醫生提醒,帕金森病患者更要加強血壓管理。
“血壓在一天中是持續波動的,如何治療體位性低血壓需根據原發疾病和環境因素特點進行綜合考量!毙灬t生建議,患者應做好進餐和服藥的時間管理,比如三餐應按時正常進行,晚上就寢前應避免大量飲水,若有夜間高血壓需酌情服用短效的降壓藥物。同時,他建議患者日常自行使用電子血壓計監測臥立位血壓,在安靜的環境中空腹進行測量。測量過程中如果出現明顯的頭暈甚至眼前發黑,一定要及時終止測量,立即坐下或躺下,以保證安全。
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長時間站立和行走;適當增加飲水和攝鹽量,至少每天攝入2升-2.5升水;起來時緩慢站立,由坐位或臥位變為直立位時要稍作停頓;休息時,頭高位,將床頭抬高10厘米-30厘米,或者使用醫用彈力腹帶和齊腰的彈力襪,幫助回心血量增加。
最后,徐醫生提醒廣大市民,體位性低血壓常發生在起立或長時間行走時,患者可出現眼前黑朦、頭暈、視物模糊等,嚴重時可伴有站立不穩,甚至導致暈厥,造成跌倒、骨折、致殘等不良事件發生,還可能誘發冠心病、心律失常及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如果帕友們出現這些癥狀請盡快到醫院就診,切勿自行調藥,避免意外發生。
全媒體記者 馮夢苓
通訊員 徐吉芳 徐帥